阴阳对立制约

  阴阳对立制约,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抑制、相互约束。

  阴阳对立,指统一体中阴阳两方面的属性相反。阴阳“一分为二”,即对待、相反的关系,是事物或现象固有的属性。阴阳学说认为,对立相反是阴阳的基本属性,宇宙间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存在对立相反的两个方面。如天与地、日与月、水与火、男与女、寒与热、动与静、上与下、左与右等。阴阳制约是指阴阳相互牵制,互为胜负。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,冰冷可以降低高温。《类经附翼·医易》曰:“动极者镇之以静,阴亢者胜之以阳。”说明了动与静之间的相互制约。因此,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通过制约,取得了统一,取得了动态平衡。对立是二者之间相反的一面,统一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。阴阳二者既对立又统一,既相反又相成。

  中医学将阴阳对立应用于阐释人的生命活动,“人生有形,不离阴阳”《素问·宝命全形论》。人的形体划分阴阳:上部为阳,下部为阴;体表属阳,体内属阴;背为阳,腹为阴;四肢外侧为阳,四肢内侧为阴。以脏腑来分,五脏属里,藏精气而不泻为阴;六腑属表,传化物而不藏为阳。具有外向、弥散、推动、温煦、兴奋、升举等特性的物质及功能属阳,具有内守、凝聚、宁静、凉润、抑制、沉降等特性的物质和功能属阴;生命物质“阳化气,阴成形”,至精至微的气属阳,有形可察的精、血、津液属阴等。

  阴阳对立的形式,通过阴阳之间的相互斗争、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。阴可制约阳,阳能制约阴。所谓“阴则能制阳矣,静则能制动矣”《管子·心术上》阴阳对立制约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规律。如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有温、热、凉、寒的气候变化,春夏之所以温热,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;秋冬之所以寒冷,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。阴阳相互制约是自然界四时寒暑往复变化的根源。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具有兴奋和抑制的两种状态,即兴奋为阳,抑制属阴,彼此相互制约。昼则阳制约阴,人处于兴奋清醒状态;夜则阴制约阳,进入安静睡眠状态。阴阳对立相反而有昼夜寤寐的不同变化,动静相制维持人体寤和寐的正常节律,充分体现了阴阳双方的相互对立、相互制约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所谓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”。

  阴阳对立制约的意义,在于防止阴阳的任何一方不至于亢盛为害,以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。阴阳双方始终处于矛盾运动之中,在一定的限度内,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斗争和相互制约的作用,才能够使阴阳的任何一方既无太过,也无不及,从而实现事物或现象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动态平衡,才能生生不息。如果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亢,对另一方制约太过;或阴阳双方中的一方不及,不能制约对方,则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,彼此之间的动态平衡被破坏,则会导致疾病产生在人体标志着疾病的发生。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所谓“阴胜则阳病,阳胜则阴病”,为“制约太过”;“阳虚则阴盛”“阴虚则阳亢”,是“制约不及”;从而形成阴阳失调的病机变化。